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原文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原文为:“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诸君知必胜之道乎?形不利,势不便,兵少而敌众,以至乎必死,无二心,是谓哀兵。夫哀兵之胜,不可当也。”这是汉代名将韩信的一段话,他在论述战争胜负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骄兵必败"是指骄傲的军队一定会失败,这里的"骄"指的是军队中士气过高,过于自信,往往容易轻敌,不尊重敌人,导致疏忽大意,最后导致失败。
"哀兵必胜"则是指处境悲惨、悲壮的军队一定会胜利。这里的"哀"是指军队处于困境,士兵们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复仇心理,他们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坚决对抗敌人,因此往往能够取得胜利。
1.历史上着名的"哀兵必胜"的例子有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西汉时期的"巨鹿之战",明朝时期的"宁远大捷"等。
2."骄兵必败"的例子也有许多,如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战",项羽的军队因骄傲轻敌,结果被刘邦的军队击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因骄傲轻敌,被孙刘联军击败。
3.现代商业竞争中,"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许多企业在面对竞争时,都提倡"哀兵"精神,以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战斗力。
总的来说,"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是一个深刻的军事和人生哲理,告诉我们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满,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困境而丧失信心。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的心态,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