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杀长孙无忌是唐朝政治斗争的结果,主要涉及以下原因:
长孙无忌的权势过大
长孙无忌作为宰相兼外戚,掌控文官集团权力,形成类似“议会”的势力,严重削弱皇权。他在李世民时期已表现出对皇权的威胁,甚至放言“谁敢反对,我必杀之”。
与武则天的政治联盟
武则天通过离间计与李治结合,利用李治对她的宠爱,逐步掌握实权。她指使李治设计陷害长孙无忌,成为长孙被杀的直接诱因。
长孙无忌的政治失误
长孙无忌在处理房遗爱谋反案时,将吴王李恪牵涉其中,引发皇室内部矛盾。此外,他长期把持朝政,拒绝放权,导致李治与关陇势力的矛盾激化。
李治的权力重组需求
李治继位后,通过提拔徐茂公(李绩)等庶族势力,逐步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范围。长孙无忌的死被视为关陇势力与庶族势力争权的关键转折点。
综上,长孙无忌的权势、政治失误及与武则天的联盟共同促成了其被杀,而李治的权力重组需求则是最终决策的直接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