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每个月初一又称作朔日。
朔日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这个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朔"原意是指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从地球上看,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完全不可见,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新月。由于这个时刻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所以在公历中,朔日通常发生在每个月的初一。
1."朔"与"望":在农历中,除了"朔",还有"望"这个概念。"望"指的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这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的中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是满月。
2.朔望月:从一次朔到下一次朔的时间间隔,也就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被称作朔望月,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天。
3.农历与公历: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它以月相变化为周期,而公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周期的历法。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不同,所以农历和公历的日期会有一定的差距。
总的来说,公历每个月初一,即新月出现的那一天,被称为朔日。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月相变化的一种描述,也是农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