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是一种伴有雷电的强对流天气现象,主要特征如下:
形成机制
雷雨由积雨云中的强烈对流活动产生,常见于夏季午后。其成因可分为两种类型:
热雷雨 :对流旺盛导致,范围小、雨时短,多出现在夏季午后。
冷暖空气交汇 :冷暖空气剧烈冲突,暖湿空气被迫上升,形成范围大、雨时长的雷雨。
伴随现象
雷电是显著特征,闪电电流可达1万-10万安培,瞬间加热空气至上万摄氏度产生雷声。
天气剧烈变化
雷雨来临时常伴随狂风、暴雨,雨点密集且急,局部地区可能引发山洪。
强对流性
需满足湿气、上升气流和抬升力条件,形成强烈的垂直对流。
季节性与地域性
多发生在夏季(中国主要集中于4-9月),云南南部、海南等地频次最高。
对自然的影响 :强降雨可能引发山洪,雷电对建筑物和人畜有潜在危害。
对生态的作用 :雷电可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氮循环。
雷雨前 :阴云密布,电闪雷鸣。
雷雨中 :倾盆大雨,雷声隆隆。
雷雨后 :空气清新,万物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