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并非由广东“放弃”,而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于1988年独立建省。具体原因如下:
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
海南岛四面环海,是中国南部的天然屏障,对南海防御和海上交通枢纽地位至关重要。划归广东管辖易受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独立建省可更高效统筹国防与经济。
经济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前,海南长期受广东省管辖,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滞后。独立建省后,通过政策倾斜(如设立经济特区)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GDP达7551.18亿元,占广东省比重从0.0667%提升至0.0556%。
历史与现实矛盾
清末曾提议将海南设为行省以增强边防,但长期未实现。1988年中央决策打破历史局限,通过独立建省解决行政效率低下问题,同时推动对外开放。
政策与资源优化
独立建省后,海南可自主制定发展政策,集中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如跨海大桥),促进与国内外市场的深度合作,形成与广东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
综上,海南独立建省是中央基于国防、经济、地理等多重因素的战略考量,而非地方行政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