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古代官职,也指重要历史文献。具体如下:
职能与地位
最早为宫廷文书官,秦代属少府,汉代因掌奏章而地位提升,唐代起成为各部最高长官,相当于现代部委负责人。
清代沿用此职,六部主官均称尚书。
历史沿革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掌书”,秦代为少府属官,汉武帝后因接近皇帝逐渐重要,汉成帝时设尚书五人分曹。
基本信息
最早书名为《书》,汉代尊为《尚书》,意为“最尊贵的书籍”,记录上古(夏、商、周)政治文告、君王诏令及臣属奏议。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因儒家推崇成为“五经”之一。
学术价值
保存了商周尤其是西周初期的珍贵史料,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件汇编,标志着古代散文的初步形成。
“尚书”一词需根据语境判断:
作官名时,指古代中央政府核心文书官员;
作书名时,指记录上古历史的经典文献《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