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习惯主要体现在节日庆典、婚恋习俗、饮食文化、服饰特色及居住形式等方面,具体如下:
苗年 :苗族新年,相当于汉族春节,时间因地区而异(如贵州在农历九月至十一月),活动包括祭祀祖先、走亲访友、跳苗舞、唱苗歌。
跳花节 :青年男女社交节日,通过跳花、对歌寻找意中人,多在农历正月或二月初举行。
四月八牛王节 :祭祀牛神,祈求丰收,期间休息耕牛并喂食。
芦笙节 :以芦笙演奏和比赛为主,常在秋收后举行,搭配芦笙舞。
踩脚(踩妹脚) :青年男女通过芦笙舞、对歌试探对方意愿,若双方回应则确定恋情。
拔雉毛 :男子向女子吹芦笙并轻拂脸颊,女子若接受则互赠信物。
议榔制 :地区性村寨联盟,通过会议制定公约,涉及婚丧嫁娶等大事。
油茶 :分三杯饮用,象征敬重,第一杯苦茶、第二杯甜茶。
酸辣饮食 :因山区缺盐,以酸辣调味,常见腌制酸辣食品。
敬客礼仪 :杀鸡宰鸭时,鸡头敬长辈,鸡心需平分给老人。
男子 :头缠布帕、对襟衣、包青色裹脚,多自织家机布。
女子 :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不同,服饰绣花或排纱,佩戴银饰。
吊脚楼 :依山而建,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常见于南方苗族聚居区。
主要崇拜自然、祖先及图腾,祭祀活动如祭鼓节(每7年小祭、13年大祭)。
以上习俗因地区差异存在一定变化,但均体现了苗族对自然、祖先的敬畏及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