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被称为“滚滚”并走红,主要源于其憨态可掬的外形特征和广泛传播的萌态文化,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圆润外形与憨态
大熊猫圆滚滚的身体、黑眼圈和笨拙动作(如打滚、爬高)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种“萌态”特征被人类普遍视为可爱象征,尤其能引发童年回忆的共鸣。
网络传播与短视频效应
2008年汶川地震后,“滚来滚去”的形象因网友创意昵称迅速走红,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如微博、抖音)的传播加速了这一现象,形成病毒式传播效应。
全球文化共鸣
熊猫作为中国名片,在国际上以“和平使者”形象出现,其憨态引发跨文化喜爱。西方媒体对熊猫的持续报道和动物园的“长龙”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全球关注度。
商业价值与衍生内容
熊猫直播、表情包等商业形式走红,形成“流量经济”。例如,2013年央视与成都基地合作的熊猫直播,以及“奇一抱大腿”等短视频,成为现象级内容,推动熊猫IP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