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混凝土开裂需从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及养护等多方面综合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水泥选择
选用42.5级低水化热硅酸盐水泥(P.Ⅱ),含碱量≤0.06%,C3A含量控制在6%-8%;大体积工程推荐使用42.5级矿渣水泥(P.S),严禁早强水泥。
掺合料与减水剂
混合30%以上优质磨细矿粉和粉煤灰,降低水化热;添加高效减水缓凝泵送剂,延缓水泥水化反应,减少水胶比。
氯离子控制
混凝土中氯离子总质量≤胶凝材料总量0.1%(钢筋混凝土)和0.06%(预应力混凝土)。
温度管理
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在5℃-35℃之间,避免内外温差过大(≤25℃);
夏季施工可增掺矿粉、粉煤灰及柠檬酸缓凝剂进一步降低温升。
分层浇筑与振捣
分层厚度控制在500mm左右,自然流淌斜面浇筑;二次振捣需在初次振捣后1-2小时进行,确保密实度。
模板与施工规范
模板缝隙严密封堵,避免漏浆;
混凝土未达规定强度前禁止踩踏或拆模。
保湿与保温
浇筑后12小时内覆盖保湿,高温天气及时喷水养护,总养护时间≥28天(抗渗混凝土≥14天)。
泌水处理
浇筑时及时排除泌水和浮浆,收头处用平板振动器碾压,减少表面裂缝。
施工缝处理 :按规范留设施工缝,浇筑时剔除浮浆并湿润接合面;
特殊部位加固 :大体积混凝土可设置冷却管道或分层浇筑以降低温升。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有效预防混凝土裂缝产生,确保结构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