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花指代母亲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结合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历史演变与代称形成
萱草最初因《诗经·卫风·伯兮》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记载被赋予“忘忧”意象,北堂(母亲居所)成为其象征。唐代孟郊《游子诗》中“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进一步强化了萱草与母亲的关联。至唐宋时期,萱草广泛种植于北堂,成为母亲代称。
文化意象与情感寄托
萱草象征“忘忧”“宜男”,其花形似母亲缝补衣物之态,寄托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民间传说中,萱草可使人忘却忧愁,与母爱的温暖形成呼应。
文学作品与官方认可
孟郊、陈子昂等诗人通过诗歌将萱草与母爱紧密相连,康熙帝曾题字“萱瑞堂”以表彰孝道,进一步提升了萱草作为母亲象征的文化地位。
植物学特性与药用价值
萱草性味甘凉,具有止血、安神等功效,古人常将其用于产后调补,其药用价值也间接强化了其作为母亲象征的文化意义。
综上,萱花因历史典故、文化意象、文学传承及植物特性,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对母亲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