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埋深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建筑类型、规范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具体方法如下:
埋深基准
一般从 室外设计地面 标高算起,填方整平地区若填土施工在结构完成后完成,则从天然地面标高计算。
地下室基础:箱形/筏基自室外地面算起;独立/条形基础自室内地面算起。
最小安全深度
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通常不小于 0.5米 (规范通用要求)。
地质与水文条件
土壤承载力、稳定性及地下水位直接影响埋深。软弱土层需采用桩基或深基础。
冻胀土地区需根据设计冻深计算最小埋深(公式:$d_{min} = Zd - h{max}$),其中$Zd$为设计冻深,$h{max}$为土层最大冻胀高度。
建筑类型与荷载
高层建筑或抗震设防要求高的建筑需更深埋深,通常遵循规范比例(如非岩石地基基础埋深≥建筑高度1/15)。
考虑结构荷载(如抗冲切、抗滑移)及相邻建筑基础影响。
基础类型差异
箱型/筏基:埋深≥建筑高度1/15(非岩石地基)。
桩基/桩筏基础:埋深(不计桩长)≥建筑高度1/18。
特殊场景处理
填方区域:填土完成后从天然地面算起。
低层建筑:若土层承载力充足且无冻胀问题,可浅埋(如600mm)。
分层验算 :根据土层厚度和承载力分层确定持力层,减少基础埋深。
结构协同 :结合柱纵筋锚固、抗震构造等要求综合优化。
总结 :基础埋深需结合规范比例、地质勘察及工程实际,确保地基稳定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