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有耻且格的“格”在古汉语中是格物的意思。
《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中的“格物”就是指理解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达到明理的目的。有耻且格,是说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知道羞耻,然后才能去理解事物的规律,从而明理。
1.“格物”源自《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格”在古代汉语中有理解、探究的意思,“物”则指的是事物的性质、规律等。所以,“格物”就是指通过观察和思考,去理解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在宋明理学中,“格物”被认为是达到“致知”和“诚意”的第一步。朱熹曾对“格物”有过详细的解释,他认为“格物”就是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达到明理的目的。
3.“有耻且格”出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有耻且格,然后能知义。”
总的来说,有耻且格的“格”是格物的意思,指的是通过理解事物的规律,从而达到明理的目的。这不仅是修身治国的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