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虫害需综合运用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科学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合理种植结构
田间种植驱虫植物(如万寿菊、除虫菊),四周种植2-3行,间距30-40厘米,释放特殊气味驱赶害虫并吸引天敌。
选择抗虫品种,轮作倒茬,避免连作重茬,减少害虫优势种群。
土壤与农事管理
深耕灭茬,秋季深翻土地杀灭虫卵;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合理施肥增强作物抵抗力。
适时播种,避开害虫高发期;清除田埂杂草,减少虫源和病原宿主。
黄板与杀虫灯
每亩悬挂30-40张黄板,高度与作物平齐;每2-3亩设置一盏杀虫灯,夜间开启4-5小时。
使用防虫网覆盖(40目以上),注意通风透气。
其他物理手段
灌溉淹死害虫(如春灌秋灌);糖醋液诱杀(针对趋化性害虫)。
天敌与微生物制剂
释放瓢虫、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每亩投放3000-5000头;使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按说明书稀释。
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对人畜安全无害。
生物调节剂
利用信息素或植物挥发物干扰害虫行为,降低种群数量。
精准用药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阿维菌素、噻虫嗪),严格按照说明操作,避免过量。
注意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组合用药
针对顽固害虫(如潜叶蝇),可搭配灭蝇胺与阿维菌素。
预防为主 :定期巡查,及时清除病虫株;监测预警,动态调整方案。
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气候和害虫特点选择防治方法。
通过上述多手段协同,既能有效控制害虫,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