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生活服务 欲擒故纵出自哪里?

欲擒故纵出自哪里?

发布时间:2025-06-20 20:06:48

“欲擒故纵”这一策略最早出自中国古代的兵法,具体可追溯到《三十六计》之一。

“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六计,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这计谋强调的是在军事斗争中,如果直接逼迫敌人,敌人可能会因为背水一战而变得更为顽强;反之,如果故意放松包围,让敌人觉得有机可乘而放松警惕,这样可以消耗敌人的体力,瓦解其斗志,等到敌人力量分散、士气低落时,再一举将其擒获,这样往往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这一策略不仅在古代战争中被广泛应用,后来也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策略思考。

拓展资料:

1.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的集大成者,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孙武(孙子)所着,但实际上成书可能晚至宋元时期。它总结了古代战场上的智慧,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每套六计,共三十六计,每一计都蕴含着深邃的策略思想。

2. 策略应用:在现代,"欲擒故纵"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商业谈判、市场营销、人际关系处理等多个领域,通过暂时的退让来达到最终的胜利或目标。

3. 心理学角度:从心理学角度看,此策略利用了人的心理预期和逆反心理,通过制造一种“失去”的感觉,激发对方的追逐欲望,从而在控制与被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

“欲擒故纵”不仅是一计兵法,更是智慧与策略的体现,它教会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有时退一步,是为了更有力地前进。

温馨提示:
本文【欲擒故纵出自哪里?】由作者 山东有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转载提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有货号 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有货号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