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也被称为货币基数,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货币,即公众和企业持有的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包括两部分:流通中的现金(也称为M0)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是指公众和企业持有的现金,包括硬币和纸币。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根据法律规定的比例必须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自愿存放在中央银行,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基础货币的供应是由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买卖政府债券,从而改变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进而影响基础货币的供应。
1.基础货币的作用: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基础,它通过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的变动会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
2.基础货币的构成: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组成,其中,流通中的现金占比较小,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占比较大。
3.基础货币的调控: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的供应,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基础,它的供应和调控对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有重要影响。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