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兵布阵出自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排兵布阵”是中国古代军事术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战略和战术。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军事家们为了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开始总结和提炼出一套系统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方法。
“排兵布阵”中的“排兵”指的是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合理地安排和配置兵力,使其在战场上形成有利的阵形和态势;“布阵”则是指布置战阵,即根据地形、敌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方式来安排军队的位置和部署。
这个成语的典型例子可以追溯到《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这里所说的“兵者诡道”和“布阵”的概念密切相关,强调了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战术。
随着历史的发展,“排兵布阵”这一概念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或活动中,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安排和部署。
1.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最着名的军事着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排兵布阵的理论和实践。
2. 《吴子兵法》:战国时期吴起所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对排兵布阵有详细的论述。
3.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相传为姜子牙所着,是一部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着作,其中也有关于排兵布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