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未满周岁的孩子称为“襁褓”。
在中国古代,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内,由于身体柔弱,需要特别呵护,因此古人常用一种名为“襁褓”的包裹方式来保护婴儿。襁褓是一种将婴儿包裹在柔软的布料中的方式,这样既能保暖,又能限制婴儿过多的活动,使其在母亲或保姆的怀抱中更加安全。因此,古人将这个阶段的婴儿称为“襁褓”。这个称呼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婴儿的关爱和呵护,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生命早期阶段的重要性和尊重。
襁褓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时期就开始流行,直到近现代才逐渐减少。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襁褓也常常作为婴儿的代称出现,如《诗经》中的“襁褓之中,人之初”等。此外,古代还有许多关于襁褓的习俗和讲究,如《礼记》中提到的“三月之末,襁褓之中,可以负于背”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婴儿成长阶段的重视。
1. 襁褓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早期多为麻布、丝绸等天然纤维,后来逐渐发展到棉布等更为舒适的材质。
2. 襁褓的形状和包裹方式也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有所不同,有的像小包裹,有的则像长方形布袋。
3. 襁褓不仅仅是婴儿的保护工具,也是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