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日落时的余光,整个诗句描绘的是日落时分,天边黄云密布,把天都遮蔽了,使得白天看起来像黄昏一样昏暗的景象。
“千里黄云白日曛”是唐朝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一诗中的诗句,原文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是高适与朋友董大分别时所作,描绘了北方冬日里黄沙漫天、白雪纷飞的景象,寓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1.“曛”字的起源:曛字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形容日落时的光线,有黄昏、日落的意思。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采采卷耳》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2.高适的生平:高适是唐朝时期着名的诗人,与杜甫、李白并称为“唐朝三大诗人”。他的诗风豪放,以边塞诗和咏史诗最为人称道。
3.《别董大》的背景:董大是高适的朋友,原名董庭兰,是唐代着名的琴师。高适在诗中以壮丽的北方景色,表达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鼓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远的内涵,为这首离别诗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