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笤帚的传统工艺主要分为材料准备、捆扎成型和后期处理三个步骤,具体方法如下:
原料选择
主要使用散穗高粱、糜子秧等植物材料,需去除叶鞘、箭杆及节部,保留中散穗(外皮)和直千穗(骨架)。
部分工艺会加入秫秸等填充物增强结构。
工具准备
刹绳 :筷子头粗细的绳子,用于勒紧草束。
钢丝绳 :用于辅助捆扎,需系在固定物(如门框、拐杖)和腰间。
其他工具 :石磙压软糜子、胶板带固定工序、剪刀处理秸秆等。
基础捆扎
将中散穗与直千穗分离,挑出中散穗作为外皮,直千穗作为骨架。
用钢丝绳勒紧外皮糜子,每道绕铁丝2-3圈,逐步叠加形成多层结构。
分层加固
每道工序可加入皮糜、秫秸等材料,逐层增加厚度(如5-7层),每层宽度约3-5厘米。
收口处理
最后一道工序用4根皮糜加两边各4根皮糜勒紧,形成圆润收口。
定型与晾晒
用刹绳缠绕捆扎处,双手拉紧并打结固定,确保形状。
晾晒时需保持通风,避免霉烂。
装饰与保护
可用破布缝制边缘防破损,或用硫磺熏蒸杀菌。
体力要求 :需全身协调用力,尤其捆扎时需后仰身体,双手配合。
效率 :熟练者20分钟可扎一把,日产量约30把。
传承价值 :该工艺在河南宝丰等地面临失传风险,需加强技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