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造假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涉及材料替换、工艺伪造及名称混淆等方面:
品相造假(白皮处理)
使用含大量白皮的红木材质,通过刷漆或画颜料伪装成心材纹理,部分采用高压浸染技术使颜料渗透白皮内部,增加隐蔽性。
边角料拼接时,表面用红木材料,背面或夹层填充廉价材料(如水泥、沙子),通过上色和抛光掩盖瑕疵。
材质造假(混充与替代)
低端红木(如科檀、花枝)与高端红木(紫檀、红酸枝)混合使用,或用非洲小叶紫檀冒充印度小叶紫檀。
用非红木材料(如紫檀柳、越南黄花梨)冒充红木,或通过灌水泥填充木材空心部分伪造锯痕。
结构作假(偷工减料)
用胶水、铁钉或馒头榫代替传统榫卯结构,降低成本但导致家具松动、散架,使用寿命缩短。
部分家具采用散件拼接,未入榫卯工艺,部件比例不均。
名称混淆(俗称替代)
将非红木硬木(如越南花梨、白酸枝)称为“红木”,或用“红檀”“绿檀”等俗称代替学名。
拼补与表面处理
用廉价木材拼补裂痕或缺洞,或用胶水封死毛孔后上色,掩盖开裂、变形等问题。
辨别建议 :
要求商家明确标注材质成分及白皮含量;
通过刮背板观察新刮面是否与原材一致;
优先选择有资质认证的商家,实地考察工厂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