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被称为“耗子”的主要原因与古代苛捐杂税中的“雀鼠耗”附加税直接相关,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历史背景与赋税附加
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封建统治严酷,官府征收“雀鼠耗”附加税,每缴粮食一石需额外加损耗两斗,甚至丝、棉等非食用物品也要被征收。百姓因税负过重,将怨气发泄于老鼠,逐渐形成“耗子”这一俗称。
语言演变与象征意义
“耗”字原指因鼠类偷食导致的物资损耗,后借指官府附加征收的额外费用。同时,老鼠因偷盗粮食、油料等物品,被比喻为“监守自盗”,进一步强化了“耗子”的贬义色彩。
文化传承与民间表达
该称呼自五代时期流传至今,成为全国性通用俗语。民间通过咒骂“耗子”表达对苛政的愤懑,也通过“油老鼠”“粮老鼠”等细分称呼,形象描述老鼠的偷盗行为。
其他可能解释的辨析
部分说法认为“耗”与“好”谐音(好→子鼠),或因鼠居粮仓导致损耗,但权威资料均指向赋税附加税作为核心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