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具体时间为公元875年至884年。
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大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由起义领袖黄巢领导。黄巢,原为盐贩,因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他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于公元875年揭竿而起。起义军从山东开始,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攻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然而,由于内部矛盾和战略失误,起义最终在公元884年被唐军和各地藩镇联合镇压下去。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打击,加速了其灭亡的步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危机。
1. 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高潮,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吸引了大量农民加入,起义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
2. 黄巢起义后,唐朝中央权威进一步削弱,各地藩镇趁机割据,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 黄巢本人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的起义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常被描绘的英雄人物。
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虽然最终未能推翻唐朝,但它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