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这个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中。
城濮之战是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楚军交战的一次重大战役。晋文公为了遵守当年流亡在外时对楚成王的诺言,在两军交战前,命令晋军后撤九十里,这就是“退避三舍”的来历。最终,晋军利用有利地形和正确的战术,大败楚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1.“三舍”在古代指的是行军三十里,因此“退避三舍”即后撤九十里。这个故事表现了晋文公的诚信和智谋。
2.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春秋时期晋国崛起的重要标志。
3.楚军在这次战役中虽然战败,但楚成王并未因此责怪晋文公,反而称赞他的诚信,这显示了楚成王的宽容和大度。
总的来说,退避三舍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晋文公的诚信和智谋,也展现了楚成王的宽容和大度,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