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未收录“肖”姓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主要涉及历史演变、文字简化及文化认知因素:
历史记载缺失
北宋《百家姓》成书时,“肖”姓尚未形成规模,而“萧”姓已是江南望族,编纂者优先收录。
《古今万姓通谱》虽首次收录“肖”姓,但仅见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且历代史书均罕见。
文字简化引发混淆
20世纪50年代推行二简字时,“萧”被简化为“肖”,导致大量萧姓人户籍登记改为“肖”姓。
简化后“肖”姓人口激增(1982年达700万),但传统姓氏体系未及时调整。
文化认知与姓氏体系限制
古代“肖”姓多用于“肖像”“不肖”等词汇,被视为不吉,长期被忽视。
《百家姓》成书时,“肖”姓缺乏影响力,且存在与“萧”姓的文字混用现象,导致未被单独收录。
现代户籍与人口变化
简化后“肖”姓虽成为独立姓氏,但部分人仍保留原姓“萧”,形成“萧-肖”双姓现象。
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肖”姓达740万,但户籍、文化认同等仍以“萧”为主。
总结 :肖姓因历史记载稀少、文字简化引发体系混乱、文化认知偏差及现代户籍调整,最终未被《百家姓》收录。但当代社会“肖”姓已广泛存在,成为人口超740万的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