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正确。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内部包含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在正常情况下,原子内部的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因此原子整体呈现电中性,不会显示出带电现象。
然而,当原子与其它原子相互作用形成分子时,电子的分布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离子化合物中,一个原子可能会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成为正离子,而另一个原子可能会获得这些电子,成为负离子。在这种情况下,分子整体就带上了电荷。
此外,某些分子在特定条件下,如极化、电场作用下,也可能产生偶极性,即分子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产生局部的正负电荷,尽管整体仍呈电中性,但在微观层面,分子内部的电荷分布发生了改变。
1.离子化合物: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食盐(NaCl)。
2.分子极化:分子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产生局部的正负电荷。
3.原子的电中性:原子内部的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因此原子整体呈现电中性。
综上所述,分子是否带电取决于其内部电子的分布情况,而原子虽然通常呈电中性,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形成离子化合物或在电场作用下,原子的电荷分布也可能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