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是中国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事。这些骨头和甲壳被选中是因为它们质地坚硬,且在自然环境中不易腐烂,能够保存较长时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它记录了商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祭祀、战争、天象、农业、社会结构等,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早期汉字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甲骨文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发展,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1. 甲骨文的发现者是清朝的学者王懿荣,他在1899年偶然发现了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经过研究确认为古代文字,从而揭开了甲骨文的面纱。
2. 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复杂,早期的甲骨文以象形、指事为主,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展现了汉字从图画到符号的演变过程。
3. 甲骨文的解读和研究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因为许多符号的含义已经失传,需要学者们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以及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测其意义。
总的来说,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史上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商朝的历史,也为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