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本法转权益法做账,是指企业从按照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转变为按照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可能会根据其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以及投资目的的变化,从成本法转至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以下是这一转换的基本步骤和考虑因素:
1. 投资目的的变化:企业从成本法转为权益法,通常是因为投资目的从单纯的获取投资收益转变为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和决策影响。这意味着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有重大影响,需要采用权益法以更真实地反映投资的经济实质。
2. 会计处理:
成本法转权益法:在转换时,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使其反映权益法下的公允价值。调整后的账面价值通常等于投资时的成本或公允价值。
后续计量:权益法下,投资企业需要根据其在被投资企业中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等。
3. 具体操作:
初始转换:在转换日,根据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后续计量:按照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或净亏损,以及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4. 信息披露:企业需要充分披露转换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转换前后的会计处理方法。
1. 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区别: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续不进行公允价值调整;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按照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计量,并随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变动进行调整。
2. 会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应根据投资目的和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
3. 实务案例:许多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由于业务调整和战略规划的变化,会将其在中国子公司的投资从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