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八岁被称为“弱冠”。
在古代社会,年龄的称谓十分丰富多样。而“弱冠”一词,源于古代的成人礼——冠礼。冠礼是男子二十岁的成人礼,表示他从此有了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在周朝时期,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男子到十八岁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被冠以“弱冠”,表示他们尚处于成年的初期阶段,身体仍较为虚弱。
1.古代年龄称谓的多样性:古代对于年龄的称谓非常丰富,例如,一岁被称为“周岁”,七岁被称为“龆龀”,十岁被称为“幼学”,二十岁被称为“弱冠”,三十岁被称为“而立”,四十岁被称为“不惑”,五十岁被称为“知天命”,六十岁被称为“花甲”,七十岁被称为“古稀”,八十岁被称为“杖朝”,九十岁被称为“耄耋”,一百岁被称为“期颐”。
2.冠礼的含义:冠礼是中国古代汉族男性的成年礼,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在冠礼上,男子要戴上表示成年的帽子,表示他已经从儿童阶段过渡到了成人阶段,具备了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3.十八岁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在不同文化中,十八岁也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十八岁被视为成年的标志,意味着可以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等成年人的权利。
总的来说,古代十八岁被称为“弱冠”,这是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和人们对年龄阶段的理解所决定的。这个称呼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年龄阶段的细致划分,也反映了古人对成年的尊重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