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年龄的推行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具体原因如下:
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
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持续上升。延迟退休可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因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减少问题,同时缩小缴费者与领取养老金者的比例差距。
适应人均寿命延长
人均预期寿命从20世纪50年代的40岁增长至2023年的78.6岁。延迟退休能确保老年群体继续参与社会生产,避免过早退休导致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缓解养老金收支压力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养老金支付负担加重。延迟退休可延长缴费年限,增加养老金积累,同时减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跨度,平衡养老保险基金收支。
满足劳动者多样化需求
现代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如本科25-26岁毕业),职业生涯规划更灵活。延迟退休为个人提供了更多职业发展机会,兼顾工作与生活需求。
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利用
中青年群体因健康水平提升和技能积累,延迟退休可释放其创造力,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同时避免人力资源闲置。
综上,延迟退休是系统性改革,需通过渐进式调整(如每4个月延迟1个月)平衡各方利益,实现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与养老保障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