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
逆城市化,又被称为郊区化或城市去中心化,是指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导致环境、交通、住房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一部分人口开始从城市中心向郊区或乡村迁移,使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城市中心人口增长速度的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随后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流行开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逆城市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普遍。
1.发展历程:逆城市化现象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在英国出现,随后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流行。到20世纪70年代,逆城市化现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到2018年,全球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逆城市化现象也在全球范围内加速。
2.原因: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市中心的环境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以及郊区和乡村的环境优美、生活节奏慢、房价相对较低等优势。
3.影响:逆城市化现象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中心的人口流失、郊区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压力增大等。
总的来说,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口和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重新分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逆城市化现象将会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