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意为“谁说没有战衣,我和你同穿一件战袍”,是古代秦地人民的战歌,表现了秦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和爱国情怀。
《无衣》全文共三章,每章首句均以设问方式开头,然后给出答案,形成复沓和递进的效果,加强了表达的力度。其全文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内容涵盖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婚姻与家庭、伦理与道德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2.《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一首战歌,表现了秦地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秦朝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的重要因素。
3."袍"、"泽"、"裳"在古代分别指代战袍、内衣和下裳,代表了士兵的装备。"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则表示了士兵们准备战斗的决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古代秦地人民的团结精神和爱国情怀,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敌、团结一致的象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