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生活服务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

发布时间:2025-06-21 20:11:57

乃字在文言文中有多重含义,包括“于是”、“就”、“竟”、“却”等。

一、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就”,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项羽于是率领全部军队渡过黄河。)

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竟”、“却”,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叹息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三、表示强调,相当于“竟然”,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秦王害怕他把和氏璧撞碎,于是婉言道歉,坚决请求。)

四、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吕禄、吕产欲作乱关中,吕禄女为惠帝后,禄女弟为赵王后,吕禄以为天下固,乃释之。”(吕禄、吕产想在关中作乱,吕禄的女儿是惠帝的皇后,吕禄的小女儿是赵王的皇后,吕禄认为天下是稳固的,于是就放了他。)

拓展资料:

1、乃字在文言文中还有表示判断的用法,相当于“是”,如《史记·高祖本纪》:“沛公,乃吾之兄也。”(沛公是我的兄长。)

2、乃字也可以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吾闻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我听说,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方法;不通过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最好的方法。)

3、在否定句中,乃字可以表示强调,相当于“却”,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吾乃今日知君之为君也。”(我今天才知道你是你。)

总之,乃字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和运用。

温馨提示:
本文【乃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由作者 山东有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转载提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有货号 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有货号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