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物品是指那些有稀缺性,即需求超过供给,因此需要通过某种形式的经济交换来分配的商品或服务。
在经济学中,经济物品是相对于非经济物品而言的。非经济物品通常是指那些不需要通过市场交换就能获得的资源,如空气、阳光等。而经济物品则是指那些有限的资源,它们在满足人类需求时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分配。这些物品可以是物质产品,如食物、衣物、房屋等,也可以是服务,如教育、医疗、娱乐等。
经济物品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由于资源有限,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必须对经济物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配。市场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价格信号来反映物品的稀缺程度,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例如,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会上升,这会减少消费者的购买量,同时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增加供应,从而在新的均衡点达到供求平衡。然而,即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经济物品的稀缺性仍然意味着必须做出选择,因为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
1. 机会成本:选择使用一种资源来生产某种经济物品时,必须放弃使用该资源生产其他物品的机会,这种放弃的价值即为机会成本。
2. 边际效用:消费者从额外消费一个单位的经济物品中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经济学中常用来解释消费者选择和需求曲线。
3. 外部性:经济活动对市场外的第三方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有益的(正外部性)或有害的(负外部性)。外部性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