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基因工程切割质粒的是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Endonucleases)是基因工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被称为“分子剪刀”。它们是一类从细菌或噬菌体中分离出来的核酸内切酶,可以在特定位点上切割双链DNA,形成粘性末端或平末端。这些酶对DNA的识别序列具有高度特异性,且切割位点通常是恒定的,因此,通过选择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可以精确地在基因组中切割DNA。
1.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根据识别序列的长度和复杂性,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分为三类。I类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DNA序列较短,通常为4-6个碱基对;II类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DNA序列较长,通常为6-8个碱基对;III类限制性内切酶则识别的DNA序列较长,可达20个碱基对。
2.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除了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限制性内切酶还被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研究中。例如,它们可以用于DNA指纹图谱的制作、基因定位和克隆、以及疾病诊断等。
3.限制性内切酶的工作原理:限制性内切酶的工作原理是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在识别位点处切割DNA链。这种切割通常是“半保存”的,即在两条DNA链中只切割一条,形成粘性末端。粘性末端可以通过DNA连接酶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DNA的重组。
总之,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能够精确地切割质粒DNA,为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