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角之宴中的"总角"是指古代儿童将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形状如同牛角,因此称为"总角",用来代指幼年的儿童。
在古代,儿童的发型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其中,"总角"是儿童初长成时的发型,一般在7-10岁左右。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脱离了幼年的无知,开始接受教育,步入了少年时期。因此,"总角之宴"往往用来形容儿童时期的欢乐时光。
1.总角的由来:总角的称呼源自古代汉族的习俗,儿童在七岁至十四岁期间,会将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形如牛角,因此被称为"总角"。
2.总角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总角"不仅仅是儿童发型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身份和年龄的象征。梳着"总角"的儿童,表示他们已经进入了接受教育的阶段,有了初步的社会认知。
3.总角在文学中的应用:"总角之宴"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用来描绘儿童时期的快乐时光。如《诗经·卫风·氓》中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就是描述少女时期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总角之宴"中的"总角",不仅是一种发型,更是一种象征,代表了儿童时期的美好与纯真。这种象征意义,使得"总角"成为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被广泛应用于诗词歌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