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电缆大小需综合考虑载流量、电压降、环境条件及成本等因素,具体方法如下:
载流量优先
根据电流负荷选择截面积,确保电缆在安全温度下运行。例如,10mm²铜线载流量约为16A,铝线为10A(穿管时乘0.8系数)。大功率电器(如空调)需4mm²电缆,入户线通常6-10mm²。
电压降校验
长距离输电需计算电压降(公式:电压降=电流×电阻×2),超过3%需增加线径。例如,50米长线路若电流10A,需根据电阻选择线径。
环境适应性
高温环境(如85℃内)需乘0.9系数,选择耐高温电缆;
隐蔽敷设或穿管时,载流量需乘0.8系数。
基础计算
使用经验公式:
10mm²及以下:截面积×5=载流量(铜线);
100mm²以上:按铝线规格乘2(如16mm²铜线=2.5mm²铝线×2)。
多条件校验
机械强度 :确保电缆能承受外力拉扯,避免断线;
散热条件 :高温或密闭空间需更大截面积;
成本与施工 :粗电缆成本高且穿管困难,需平衡需求。
长距离输电 :超过50米时需额外加粗线径;
工业应用 :需考虑短路额定值(通常为载流量的1.5-2倍)。
避免“越粗越好”,按实际负载选择略高于计算值的线径(如预留20%余量);
参考国家标准(如GB 50303),必要时咨询专业电工。
通过以上方法,可确保电缆在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之间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