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其习俗融合了自然崇拜、文化象征与生活实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登高
重阳节得名“登高节”,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气候宜人条件及“清气上扬”的哲学观。人们通过登高望远、遍插茱萸来驱邪祈福,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典型例证。
赏菊与饮菊酒
菊花因傲霜特性成为重阳节文化符号,象征高洁品格。赏菊习俗可追溯至三国时期,饮菊酒则源于“祛灾祈福”的寓意,菊花酒被认为有延年益寿之效。
佩茱萸
佩戴茱萸是重阳节重要习俗,茱萸被认为可驱邪避灾。古人将茱萸插于臂弯、作香囊或戴于头上,部分地区男子也会参与此活动。
吃重阳糕
重阳糕与“高”谐音,象征吉祥如意。北方地区尤为盛行,糕点种类多样,如菊花糕、糍粑等。
祭祖祈福
重阳节是祭祖重要节点,人们会回乡扫墓、供奉祖先,表达追思与传承家族文化的意义。
放纸鸢(风筝)
部分地区保留“晒秋”习俗,放纸鸢是南方特色活动,兼具娱乐与祈福功能。
插茱萸与簪菊花
除佩戴茱萸外,簪菊花的习俗也较普遍,二者常与饮菊酒结合,形成文化符号。
汉代 :饮宴、赏菊风尚由戚夫人传入民间,道教思想影响下开始出现求寿习俗。
唐代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国家节日,皇帝会登高、宴饮。
明代 :宫廷与民间共同参与登高、吃花糕等活动。
现代 :登高、赏菊等核心习俗延续,形式更加多样化。
这些习俗共同构成重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包含自然节律的顺应,也承载着人文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