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来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过程:
高温高湿条件
台风形成需要热带海洋表面温度≥26.5℃,海水蒸发产生大量水汽,形成高温高湿的空气环境。
密度差异与对流运动
海水受热膨胀后密度降低,形成低气压区。周围冷空气受热上升补充,形成持续的对流循环,推动空气旋转。
季风系统的作用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北半球的西南季风,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形成气压梯度力,加剧空气对流和涡旋形成。
地球自转效应(科里奥利力)
北半球气流右偏,南半球左偏,导致热带气旋呈逆时针(北半球)或顺时针旋转。
热带辐合带扰动
约83%的台风由热带辐合带中的扰动发展而来,当低纬度暖湿空气与冷空气相遇时,形成旋转气旋。
其他前期扰动
少数台风由东风波、高空冷涡或斜压扰动触发,但占比仅11%。
命名起源 :首次为台风命名的是澳大利亚预报员,后改为以人名命名,1979年起男女名交替使用。
地理范围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是主要生成地,但全球热带气旋均受热带海洋影响。
台风是热带海洋、高温高湿环境与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形成需要持续的热带扰动和能量输入。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最活跃区域,但其他大洋的热带气旋也具有类似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