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护性就业是一种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支持的特殊就业形式,主要通过提供职业训练和就业岗位,帮助其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并在保护性条件下维持职业发展。以下是具体说明:
职业训练与就业替代
庇护性就业通常采用 准备式或打算式职业训练模式 ,根据残疾人的能力与需求,提供针对性培训,使其掌握特定职业技能,并在达到标准后进入相关岗位就业。
保护性就业环境
与普通就业市场不同,庇护性就业提供 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 和 减少跟踪辅导 的支持,降低残疾人因能力不足或社会适应问题而失业的风险。
政策支持与多方参与
多依赖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和社会资源整合,例如政府提供就业场所、企业安排岗位、社区开展康复训练等。
适用群体
主要针对智力、精神障碍、重度肢体残疾人等 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者 ,如自闭症人士、精神障碍患者等。
常见模式
庇护工场 :非营利性机构,提供固定职业训练和就业岗位,例如手工包装、简单操作等。
辅助性就业 :针对有就业意愿但难以进入竞争性市场的群体,如自闭症人士通过专项工坊开展适合其能力的工作。
促进社会融合
通过提供可从事的工作,帮助残疾人增强自信心和社会参与度,促进其融入社会。
减轻社会负担
降低残疾人因长期失业或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家庭经济压力等。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通过参与庇护性就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获得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可。
维度 | 庇护性就业 | 福利企业 |
---|---|---|
能力要求 | 侧重基础技能培养 | 侧重专业技能提升 |
就业岗位 | 一般性、低技能岗位 | 竞争性岗位 |
支持方式 | 减少跟踪辅导,提供基础保障 |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薪酬保障 |
综上,庇护性就业通过专业训练与保护性措施,为残疾人搭建就业桥梁,是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独立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