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考试主要考察中医基本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内容,具体涵盖以下核心知识点: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范畴,涵盖对立统一、消长互根等关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解释自然现象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对应关系。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与五行相联系,如肾主水液代谢、心主血脉等。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气血津液理论
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是营养身体的物质,津液是体液的总称。
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病机强调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等病理机制。
四诊方法
望(望色按脉)、闻(听声嗅气)、问(询问症状)、切(切脉)是基本诊断手段。
通过四诊综合判断病情,如脉象与证候的对应关系。
辨证论治
根据四诊结果进行辨证(如寒证、热证、虚证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药学
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是核心内容。
需掌握常用中药的现代应用与经典方剂的组成。
方剂学
经典方剂的组成、适应症、配伍意义及临床应用是重点。
例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白头翁汤用于热毒痢疾。
中医经典着作 :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本理论。
临床应用 :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病例分析。
客观选择题 :A1型(单项选择)、A2型(病例摘要)、B1型(配伍题)。
简答题/论述题 :考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与临床应用能力。
建议考生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教材为主,结合历年真题进行系统复习,注重理论联系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