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呈现被动关系的句子,即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这类句子通过特定的语法结构或上下文暗示被动关系,需结合语境理解具体含义。以下是主要特点及分类:
主语与谓语关系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或受事者,而非主动者或施事者。例如:“山峦为晴雪所洗”中,“山峦”是被动者,“为……所洗”表示被动关系。
标志词与语境
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使用“为”“为……所”“见”等被动词。
无标志词的被动句 (意念被动):通过上下文语境推断被动关系,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中“为天下笑”隐含被动。
“为”/“为……所”结构
例句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用”表示“被使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指“被吞掉”)。
介词“于”结构
例句 :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于”引出主动者“郑袖”“张仪”)。
“见”字结构
例句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欺”表示“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欺于王”明确表示被动)。
省略句中的被动 :通过省略主语或助动词隐含被动,如“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中省略了“被刘邦所”。
意念被动 :无需明确标志词,需结合语境判断,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中“不亦”隐含被动(“不亦”即“不是……吗”)。
主动句 :燕王欲结于君
被动句 :燕王欲与君结好(“于”引出主动者)
主动句 :臣诚恐见欺于王
被动句 :臣诚恐被王欺骗(“见……于”结构)
为……所…… 与 为+动词 :前者强调动作承受者,后者强调动作执行者(如“为用”与“用”)。
被动句与被动词 :被动句需通过结构判断,被动词(如“被”“见”)需结合语境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系统掌握古文被动句的判断与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