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爱、礼制与孝道,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核心着作《论语》。
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中国及东亚文化影响深远。
孟子
继承孔子思想,主张性善论,提出“仁政”学说,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
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主张性恶论,强调礼教与道德契约,着有《荀子》。
董仲舒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对汉代及后世影响显着。
老子
道家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德经》是其核心着作,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庄子
以《庄子》闻名,倡导逍遥游、齐物论,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越世俗。
墨子
提出兼爱、非攻思想,主张“天下为公”,注重实用科学与工匠精神。
韩非子
以法治为核心,主张强化君主权威,着有《韩非子》,对秦朝及后世政治影响深远。
孙子 :军事家兼思想家,着《孙子兵法》,强调战略与权谋。
鬼谷子 :战国时期纵横家,主张顺应时势,着有《鬼谷子》。
朱熹 :宋代理学家,构建理学体系,对元明清三朝影响显着。
先秦时期思想繁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并立,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思想家奠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后续各朝代又不断融合与发展,形成多元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