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劳动就业形势总体呈现稳定中承压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政府实施稳就业优先政策,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通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计划强化就业服务,推动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匹配。
就业目标明确
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前两个月企业开工率同比提升15%,农民工返岗率达90%。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供需失衡问题突出。传统行业岗位缩减(如房地产、计算机),而AI、新能源等领域“有岗无人”,跨学科能力与实操经验成为关键短板。
结构性矛盾加剧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导致传统岗位减少,新兴领域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如碳资产管理师、人工智能训练师),但劳动者技能提升速度滞后,形成“人力资本短缺”与“技术岗位过剩”并存局面。
新兴产业崛起
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发展迅猛,机械工程、能源工程等专业就业率居前列,薪资涨幅超20%。低空经济、集成电路等新兴行业招聘需求显着增长。
区域与职业分化
中西部地区依托产业转移实现就业增长,西藏、新疆等地GDP增速目标领先全国。远程工作普及,低门槛AI技术推动自由职业与创业增多。
农民工与脱贫人口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需稳定在3000万以上,企业返岗率达90%。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保卡覆盖超13亿,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稳步推进。
技能供需错配
近30%毕业生因技能不足难以匹配市场需求,尤其在AI、新能源领域,跨学科能力与实操经验成为关键短板。
2025年就业形势在政策引导下总体稳定,但高校毕业生、技能错配等压力持续。需通过加强技能培训、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就业布局等举措,化解结构性矛盾,实现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