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协议合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前签订的书面协议,属于 一般民事合同 ,但具有三方主体特性。以下是具体说明:
法律性质
就业协议属于 一般民事合同 ,受《民法典》调整,而非《劳动合同法》。
三方主体
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部分省份包含学校)三方,是三方共同达成的协议。
明确权利义务
约定就业关系确立条件、岗位信息、薪资待遇、服务期限等核心条款,为双方提供法律保障。
学校管理依据
作为高校制定就业计划、统计就业率及办理就业落户手续的重要依据。
权益保护作用
在劳动合同签订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权益的初步保障。
签订阶段不同
就业协议在劳动合同之前签订,是劳动关系建立的前置协议。
法律约束力范围
劳动合同仅约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业协议涉及三方。
内容侧重不同
劳动合同侧重劳动条件、工资福利等具体执行条款,就业协议更注重就业意向、服务期等约定。
签署流程 :毕业生需在毕业前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后签署,部分省份需经学校审核。
效力范围 :协议签订后,三方均需履行约定,毕业生需按约定报到,用人单位需按约定提供岗位。
协议书内容应与后续劳动合同保持一致,避免矛盾;
签署前建议毕业生仔细阅读条款,明确服务期、竞业限制等特殊约定。
综上,就业协议合同是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法律文书,既非劳动合同,又具有三方约束力,需各方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