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干就业帮扶是指各级团组织通过多种措施,对大学生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和创业扶持的工作机制。其核心是通过组织化、系统化的服务,帮助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或创业。具体措施包括:
岗位匹配与推荐
团干部与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和就业意向,推荐至少2个符合个人情况的就业岗位。部分高校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每年提供不少于60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返乡下乡创业项目。
创业扶持计划
面向毕业2年内的大学生,提供免息创业资金(每人2万元)、创业导师指导、创业培训(含金融、政策解读等)及新媒体宣传支持,帮助其将创意转化为实际项目。
个性化职业规划
通过“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生涯规划咨询、就业指导课程及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提升求职竞争力。
精准帮扶台账
建立“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帮扶台账,从简历修改、岗位推荐到就业政策解读提供全程跟踪服务,确保帮扶措施精准有效。
金融支持
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申请最高30万元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支持。
资源对接
整合校内外岗位资源,通过“团团微就业”平台搭建线上求职渠道,提供就业资讯及政策解读,帮助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帮扶规模 :截至2022年,全国团组织累计帮扶7.2万名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其中一般院校学生占比超70%。
成效显着 :部分高校通过精准帮扶,实现困难学生就业率96%以上,有效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压力。
团干就业帮扶通过“岗位+指导+政策”三位一体模式,结合线上线下资源,形成覆盖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就业服务网络,是青年就业工作的重要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