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板监测报告”的内容要求,综合相关规范和工程实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部分:
项目基本信息
包括工程名称、地点、规模、施工周期等基础数据。
工程地质与周边环境
涵盖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及管线分布等对监测有直接影响的信息。
监测目标与依据
明确监测目的(如支护结构稳定性评估)及依据(如设计规范、工程实际情况)。
监测项目与方法
包括位移监测(水平/垂直/深层)、应力监测、变形监测等,需说明具体技术手段(如GPS、水准仪、应变片等)。
测点布置与仪器设备
绘制测点平面/剖面布置图,列出使用的仪器设备型号及校准情况。
数据整理与统计
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生成过程曲线(如位移-时间曲线)。
变化趋势分析
评估监测值变化速率(如连续3天位移≥3mm/d或累计≥40mm)及潜在风险。
对比与评价
将监测结果与设计值、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偏差原因及合理性。
工程安全性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判断支护结构是否满足安全要求。
施工建议
提出优化施工方案、调整监测频率或采取应急措施的建议。
后续监测计划
明确后续监测阶段的目标及重点。
监测原始数据记录表
相关图纸(如支护结构设计图、监测点布置图)
仪器设备校准报告
注意事项 :不同工程类型(如深基坑、地下连续墙等)的监测重点可能有所差异,需结合具体规范调整报告内容。监测报告应客观真实,数据来源需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