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就业难的问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原因:
毕业生数量激增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近820万人,年均新增毕业生达700万,而同期新增就业岗位仅约800万个,供大于求的矛盾尤为突出。
传统行业岗位减少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传统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就业岗位持续萎缩,而新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尚未完全弥补这一缺口。
技能匹配不足
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培训,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导致“高学历低技能”现象普遍。
专业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热门专业供过于求,天坑专业(如部分文科、艺术类)则面临严重就业困境。
应试教育倾向
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高校扩招压力
近年来高校扩招速度远超就业岗位增长速度,加剧了供需失衡。
经济增长放缓
2018年经济增速放缓,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社会失业率上升,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机制不完善
就业信息渠道狭窄,政府服务滞后,导致求职效率低下,部分群体(如残疾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度更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区域间就业机会差异显着,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及特殊行业就业岗位匮乏。
企业用工观念 :部分企业重招聘轻留人,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不足,导致人才流失。
求职者自身问题 :部分毕业生期望过高、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职业规划缺失,竞争力较弱。
综上,2018年就业难是经济结构调整、教育与市场脱节、供需失衡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通过优化教育体系、完善就业机制、提升劳动者素质等多措并举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