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协议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正式确立劳动关系前签订的书面协议,由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共同签署。以下是关于该协议的核心要点:
三方协议
全称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由教育部统一印制,是毕业生就业的“三方协议”。
核心功能
明确三方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合法权益;
作为高校制定就业计划、统计就业率的重要依据;
为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等手续提供法律凭证。
基本条款
包括毕业生基本信息、用人单位用工条件、服务期限、违约责任等核心内容。
法律属性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具有法律效力,可视为劳动合同的补充协议。
维度 | 就业协议 | 劳动合同 |
---|---|---|
签署主体 | 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 | 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
签订时间 | 毕业前 | 劳动关系建立后 |
法律效力 | 具有独立法律效力 | 从属于劳动合同 |
主要作用 | 保障就业权益、统计就业率 | 明确劳动条件、报酬等 |
办理流程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后,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办理签约手续;
签约后,学校根据协议内容为毕业生开具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等材料。
收费问题
通常情况下,就业服务协议 不收取费用 ,但部分学校可能收取工本费。
协议中应明确服务期限、岗位调整条款等细节,避免后续纠纷;
若对协议内容存在疑问,建议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通过以上要点,可全面了解就业服务协议的法律地位、核心内容及操作流程,有效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