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车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由宦官毕岚发明。以下是详细信息:
发明时间与发明者
根据《后汉书》记载,毕岚在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发明了翻车,用于洒水浇灌道路,这是最早明确记载的文献依据。另有记载称其发明于东汉末年,但具体时间存在争议。
技术原理与结构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通过链轮传动将水从低处提升至高处,车身斜置于水边,利用链轮驱动叶板循环取水。其结构包括卧于水中的链轮、斜置的机身和刮水叶板,驱动方式多样(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
技术发展与改进
三国时期 :马钧对翻车进行了重要改进,使其成为高效灌溉工具,具体表现为结构轻便、操作省力,并推广至江南水田。
唐代 :翻车进一步发展为手转、脚踏、牛转等多种形式,成为农村重要灌溉机械。
后世演变 :至宋代出现水转翻车,元代出现风转翻车,技术不断优化。
历史地位
翻车是中国古代链传动技术的最早应用,开创了连续取水灌溉的新模式,对农业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着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
综上,翻车的发明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化的开端,其技术演进历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