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结尾的撰写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文本特性,通过多种技巧实现情感共鸣和知识升华。以下是具体方法及示例:
通过简洁语言梳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例如:
归纳主题思想 :在教授《黄鹂》时,可总结“以乐写哀”的艺术特色;
概括段落要点 :用关键词串联文章结构,如《陈情表》中“情”的层次分析。
利用语言感染力引发学生情感共振。例如:
情境渲染 :讲述《虎门销烟》时,强调“壮举”一词的民族意义;
对比手法 :通过“过去我们只能仰望,现在我们能够奉献”引发时代责任感。
设置未解之谜,激发学生后续探究欲望。例如:
文本延伸 :《祭十二郎文》课后提问:“韩愈与十二郎的叔侄情谊为何如此深刻?”;
历史联想 :《陈情表》后补充:“若苏轼读此文,又会有何种感慨?”。
通过诗意表达提升课堂美感。例如:
引用名言 :以“流云带走了岁月,却带不走知识的印记”呼应课程主题;
比喻手法 :将人生比作“万千溪流”,强调个体与时代的融合。
适用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例如:
内容复盘 :分点总结本课的文学手法、人物形象等;
主题升华 :从具体文本拓展到更广泛的文学价值。
语言简洁 :避免冗长叙述,用凝练语言点明核心;
形式创新 :尝试书信体、议论式或抒情式结尾;
互动设计 :穿插提问或小讨论,增强课堂参与感。
以《背影》为例,可在结尾处写道: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我已二十岁,父亲已六十多岁,我的父亲已是个老人了。他背又高又大,须发都花白了,但腰背还挺得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这段描写,将父子情深与人生感悟自然融合,引发学生共鸣。
总结 :结尾设计需因课异构,既要有知识梳理的逻辑性,又要有情感传递的感染力。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选择合适方法,如总结归纳+情感共鸣,或悬念引导+艺术升华,甚至综合运用多种技巧,使课堂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中结束。